亳(bó)州,简称亳,古称谯(qiao)城,安徽省地级市,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西周时,姜姓焦国迁都于此,修筑焦城。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韩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三年。亳州成为三朝古都之地。
截至2016年底,亳州市辖3县1区,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2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居安徽省第1位。2017年末亳州全市户籍人口650.8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常住人口为516.9万人,城镇化率39.8%。2017年,亳州市生产总值118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905元,比2016年增加2294元。
亳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原经济区成员城市、是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准备在十三五时期打造为皖北旅游中心城市和省域交汇中心城市。
地理环境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距省城合肥330公里,位于东经115°53′~116°49′、北纬32°51′~35°05′,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与周口市鹿邑县接壤,西南部与阜阳市毗连,东部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部与淮南市为邻,面积8374平方公里。亳州市全境呈东南西北向斜长形,整个亳州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东南微倾。亳州市土壤类型主要有砂礓黑土、潮土、棕壤土和石灰土。其中砂礓黑土(又叫青黑土)是一种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浅育性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是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土壤之一,分布面积最大。亳州市气候处在暖温带南缘,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季风明显,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长且干。
经济
2016年,亳州市实现生产总值104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8.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6.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04.9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43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0.7:39.3:40.0调整为19.7 :38.7:41.6,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2.1%。人均生产总值20611元,比2015年增加1840元。亳州市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经济作物以玉米、棉花、烟叶、蔬菜为主;畜禽养殖业发达,涡阳、蒙城、利辛曾被誉为“黄牛金三角”。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七大领域,分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
交通
2016年,亳州市公路旅客运输量5257万人,下降6.8%,公路和水运货物运输量30565万吨,增长9.7%;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41.8亿人公里,下降13.6%,公路和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872.4亿吨公里,增长6.5%。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327.3万吨,下降5%。 2016年,亳州市民用汽车拥有量42.7万辆,比2015年增长19.4%,其中私人汽车36.4万辆,增长20.7%。轿车拥有量17.3万辆,增长27.6%,其中私人轿车16.6万辆,增长28.4%。
旅游2016年,亳州市共有4A级旅游景点(区)6处。境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6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7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著名的人文景观有:新石器时代尉迟寺遗址、花戏楼、太清宫、曹操运兵道、华祖庵、曹氏宗族墓群等,在安徽三大旅游版块中,以亳州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