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安徽省下辖地级市,简称“淮”,古名“州来”,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淮南市总面积5571平方千米,辖5个区、2个县。截至2016年底,总人口为345.6万人。淮南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国务院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个宜居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首批试点智慧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2017年,淮南市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
地理环境
淮南市位于东经116°21′5″~117°12′30″,北纬31°54′8″~33°00′26″之间,地处安徽省中北部,东与滁州市毗邻,东南与合肥市接壤,西南与六安市相连,西与阜阳市相接,北与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淮南市境在构造单元上属于中朝准地台淮河台坳淮南陷褶断带(即华北地台豫淮褶皱带)东部的淮南复向斜。淮南市境位于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为淮河。市境支流有东淝河、窑河、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石涧湖、焦岗湖、花家湖、城北湖等。人工河有茨淮新河。
经济
2016年,淮南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98元,比2015年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人均消费性支出 16872元,增长6.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增长4.0%,居住支出增长2.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6%,比2015年下降0.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1.3平方米。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48元,比2015年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59元,增长5.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38.4%,比2015年下降3.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0.7平方米。
交通
淮南交通事业起步早,发展快。因淮河舟楫之利,航运业历史悠久,淮南煤矿兴起之初,航运是其主要的运输形式。民国25年(1936年)淮南铁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车,大大缩短了淮南煤炭运抵长江流域的运程,而且还是沟通江淮之间陆路运输的最便捷形式。50年代建成大(通)八(公山)线,保证了矿井建设和客货运输的需要。70年代,随着潘集煤田的开发,阜(阳)淮(南)铁路兴建,一座气势雄伟的公路铁路两用桥横跨淮河,为千里淮河第一桥。建国后建成的纵横交织的公路网则成为沟通市内和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进入80年代,淮南铁路、公路、航运业全面发展,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邮电通信也得到长足发展,邮政电信可达世界各地。1988年开通的洞山至田家庵光缆数字通信线路为省内第一条,它标志着淮南市邮电通信已跨入安徽省先进行列。
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淮南铁路线路最长、车站最多,当创城市铁路“吉尼斯纪录”,有着许多大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为淮南今后发展城市轻轨交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淮南长途新客运站是国家一级客运站,省际省内的班线达到145条,省际的班线多为每天发车一班,省内的班线从每天发车一班到十七班不等。
旅游
截至2015年3月,淮南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到24家,其中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