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黄石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也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2017年6月,黄石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黄石市国土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下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常住人口246.55万人。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05.55亿元。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境内有武九铁路贯穿,并有大广、沪渝、福银、杭瑞四条高速公路交汇,还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
黄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有以“三山三湖”为代表的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地理环境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鄂城区,西靠武汉市江夏区、鄂州市梁子湖区,西南与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全市国土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31′-115°30′,北纬29°30′-30°15′之间。黄石的大地构造分为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东西(纬)向构造体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新华厦构造体系。黄石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以中酸性为主,侵住特征为四深成、浅成,超浅成列贲发;按成岩特征可分侵入岩、火山岩。黄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延绵于湘江鄂赣三省边境的幕阜山脉,在阳新境内有大小山峰411座。黄石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陆面多为矿山群,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加之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征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黄石境内有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北起与黄石接址的鄂州市杨叶乡艾家湾,下迄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由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及若干干流、支流和258个大小湖泊组成本地区水系。黄石地区土壤可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57个土属,229个土种,300多个变种。
经济
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05.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0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21.4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470.01亿元,增长7.6%。三次产业比重为8.74:55.26:36.0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人均GDP53033元,增长6.0%。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90元,增长4.7%。黄石市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麻类、糖类、果类,如苎麻、棉花、甘蔗、柑橘、桃、李、杏等。黄石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市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截至2017年,全市有11家企业入围湖北百强。
交通
黄石在国家“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中,位于“纵3”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东北亚国际运输通道主轴)、“横9”沿江运输大通道与“横10”上海至瑞丽运输大通道(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主轴)三大综合运输通道交汇处。黄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区域性铁路物流节点城市,黄石港是中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黄石境内运输门类较为齐全,多条国家高速公路、国铁干线、主干管道与长江黄金水道在境内交汇,初步形成了以公路、铁路、水路、管道为骨干的“内联外畅”运输通道和以重点港区、主要铁路公路站场为核心的综合运输枢纽。截至2014年底,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到6666公里(不含城市道路),综合交通网密度为145.45公里/百平方公里。
旅游
截至2015年,黄石市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有各类文化遗迹2103处,其中,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