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知道的祝寿礼仪!

祝寿礼仪

中国人祝寿一般从六十岁或六十六岁开始,不论是六十或六十六都是按虚岁计算,即按实际年龄提前一年。祝寿,也惯称作“过生日”,老年人一开始“过生日”,以后就须年年过,不能间断。平常为小庆,逢十如七十、八十、九十等,为大寿,要大庆,不但设宴待客,还唱大戏、放电影,或请唢呐班子演奏助兴。给老人贺寿的人有族内子侄辈和儿孙辈、女儿和女婿、侄女儿和女婿、干女儿和女婿、徒弟、学生、亲戚中的晚辈及朋友等,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过生日时,街坊邻居也常备礼庆贺。

为什么要给老人过寿?

以前很不理解,为什么给老人过寿要很隆重,只是觉得是对老人的一种尊重,而现在我的看法改变了。

当人60岁以后,一般来说他们的父母基本上都已经不在了,于是每当他们经历自己生日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母亲和父亲,但是却不能和他们说话,心情中的苦闷和孤独是旁人难以理解的。这种孤独感对于这个岁数的中老年人是不健康的,所以这种日子最好就是子女能够陪他们一起过,一是融融的气氛能够对他们的心情起到调节,二是让他们回到现实,想到子女们的存在,从而顺利度过这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以前小的时候确实觉得生日这一天就应该庆祝,应该和朋友们吃喝玩乐。然而今年的生日我理解了以前在书上读到的那些话,也就是母亲曾在这一天为我们受苦,人要牢记住这些,更要发奋的学习或工作来报答亲恩。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关于人的起源。人必须要找到自己存在的证据,那么自己的父母就是必须的一环,记住这么一个相对的原点是这个哲学问题的第一步。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人的生活很好。过生日应该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让老人高兴,让自己觉得满意,还不丢面子。首先孝顺老人,应该多陪陪老年人。给他们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爱,只要你知道的。在你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挑一个买送给他都喜欢。送老人最需要的。礼物不在贵重,要体现你的心,要贴他的心。

祝寿准备

给老人祝寿,家人们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是预备招待宾朋的菜肴和酒水。

第二是准备寿面、寿桃、寿糕等。寿面叫长寿面。寿桃是用精致白面粉做成桃形,寿糕是用白面和红枣蒸制的多层枣馍,城镇多买生日蛋糕代替。

第三要布置寿堂。寿堂一般在堂屋正厅,屋内张灯结彩,正面墙壁中间悬挂中堂图画,男寿多为南极仙翁,女寿多为瑶池王母,或八仙庆寿、或百寿图、或红纸书一大金色寿字。中堂两边为“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祝福语句的对联。墙下放礼桌,桌上陈寿桃、寿糕、寿酒等,两边两只红蜡烛。桌前地上铺设红毡或花席,以备后辈人行礼。

祝寿仪礼

中国人给老人庆寿并无严格的仪式程序,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寿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请于神案之上,点燃香烛,鸣放鞭炮,寿诞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后,老寿星端坐寿堂椅上,晚辈们衣冠整齐,恭恭敬敬依次磕头祝寿,并献上贺寿礼品。祝寿磕头为“寿头”,“寿头”是必定要磕的,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磕头,就变为三鞠躬。

祝寿完毕,寿宴开始,众人给寿星敬酒,寿星把寿糕、寿蛋、寿果等吃食分给众人,众人踊跃嚼食,说是替老人“嚼灾”。长寿面是寿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面时,儿女们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拨向老人碗中一些,谓之给老人“添寿”。

寿宴后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寿星看戏、看电影。晚上请执事人等吃酒答谢。寿礼便圆满落幕。

祝寿礼品

给老人祝寿的亲朋邻里都要拿祝寿礼品,祝寿礼品也多种多样。

老人过寿时的常规寿礼:

(1)送食物:寿桃、寿面、寿酒、寿糕、馒头、肉、蛋、鱼、酒、苹果、石榴、桃等传统的老人过寿礼品;

(2)送生活用品:衣服、鞋帽、手杖,软垫靠背椅、老花镜、放大镜等;

(3)送礼品:写有祝寿字句的寿幛、寿联、寿屏和寿匾。送保健药品、保健食品、营养品。也有朋友送戏、送电影庆贺的;

(4)送花:比如菊花、松树、铁树、万年青、寿星草、长寿花、鹤望兰等;

(5)送钱(送礼金、送现金):农村、生活条件差的地方还比较适合,生活水平较高的地方显得品位较低;

特殊寿礼

老人过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几次生日时,祝寿礼比较特殊。比如66岁送豆瓣肉,73岁、84岁送活鲤鱼等。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隆重。“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父母六十六岁生日这天,已出嫁的女儿除一般礼品外,还须买六斤六两一块肉,蒸六十六个小寿桃为父母祝寿,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肉与小寿桃须父母两人吃,其他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这是延

续下来的一种习俗,有几种说法,比如“人活六十六,要吃闺女一刀肉”、“六十六,吃了女儿一刀肉,健康又长寿”、“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等等。这是对长寿、健康、平安的一种美好期盼。既然阎王爷在人66岁时想要人命,那人吃了一刀肉后就还了阎王的债了,阎王吃肉好了就别吃人了,呵呵,人们都希望能平安度过。还有类似的说法是“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不叫自己去”,虽然是通俗的说法,看似无科学根据,但还是有一定道理和典型性在里边的。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祝寿的讲究

按中国传统习俗,祝寿活动一般都要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就越是隆重。尤其是六十、七十、八十等整十岁生日,几乎每个家庭中都要举办具有浓重喜庆色彩的庆祝活动。屋门外要张灯结彩,厅堂上要点烛焚香,墙壁上要张贴各种吉祥图案,桌上要摆出各种美味食品,亲友们则要纷纷前来拜贺祝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这些活动的极度重视和喜悦。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六十、七十岁的寿命已属高寿之列,人们在这些高寿老人的身上看到了生命持久的希望和延年益寿的可能,欣喜之情往往难以言表,各种喜庆祝福活动也由此而产生出来。

当然,祝寿活动除了鲜明的庆贺意义以外,也带有一定的祈寿性质。因为做寿的老人毕竟年寿已高,随着肌体的衰弱和健康水平的降低,老人的寿命会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因此,在过去,人们也会借助过生日的机会,举行各种酬神祀鬼、焚香点烛的活动,祈求上天给予老人更长更多的寿运,帮助老人渡过生命历程中各种各样的难关。

寿堂布置与寿庆氛围。寿堂,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用来举行祝寿仪式的房间,这点现在也有保留,如果家中不够大,也会去酒店等地方布置出一个寿堂。在一般家庭中,平时厅堂内的布置和陈设比较简单,厅堂中央放上一张案桌,旁边放上几把坐椅或沙发等,就算是较为妥当的摆设了,或是在案桌上摆上几只花瓶,挂上几幅装饰画。但是到了家中有人祝寿之时,厅堂内便要进行精心的布置,厅堂四周要张灯结彩,陈列各种饰物、画轴与器物,厅堂中央的案桌上,摆满了寿桃寿和吉祥植物之类的物品,有的家中讲究多,会在案桌的中间置放大香炉一个,炉中插着长长的寿香,香体盘成一个大大的“寿”字,而香炉的旁边是一对蜡扦,上面插着重达几公斤的蜡烛,烛体上也绘有金色的寿字与各种彩绘的吉祥图案。厅堂正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充满喜庆吉祥色彩的寿星图,图中的老寿星笑容可掬,头部隆起,一手拄拐杖,一手捧仙桃。当然,挂上一幅书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图案的做法也十分常见。

人们对于寿堂布置的重视,并不是一种出于个人的随意爱好,也不是哪个人偶然的心血来潮。它们是与中华民族的某些群体性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渴望长寿,因此才会十分在意在自己的寿堂香案上放置各种寿桃寿糕、寿香寿烛;才会在自己寿堂中的墙壁上挂上这么多寿图、寿联与寿屏。因为尊崇神灵,因此才会在寿堂中请出王母、寿星、麻姑等等各种神仙偶像,以祈实现长寿的愿望。因为咱们中国人喜爱热闹、愉快生活氛围,将寿堂布置得浓墨重彩、富丽堂皇,更能表现出浓烈的喜庆气氛。总之,寿堂布置是与中国文化传统中得许多特点密切相关的,它们体现了对于人生、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也可反映了内心世界和精神理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在寿堂布置好之后,接下去的活动就是祝寿,这个过程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拜寿仪式了。在过去寿堂的顶上要张灯结彩,悬挂各种美观华丽的灯笼或是装饰以显示做寿者高贵的身份。大家不要以为,拜寿仪式只不过是向做寿的老人磕头、行礼、敬茶而已,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国传统的拜寿仪式往往包含着大量的仪式程序,具有着一整套十分繁复的模式。

按照传统习俗,家中如要为老人祝寿,事先便要向亲戚朋友发送请帖,这种请帖一般斗室用红色的信纸做成的,上面写着祝寿的时间、地点以及邀请亲友参加仪式的意图。一些有身份的人家在为父母祝寿时,还要请人撰写颂扬父母生平事迹的文字,这叫做“寿序”。亲友受到请柬后,大都要向寿者赠送礼品,寿者收到亲友们送来的礼品后,则必须一一登记,以便日后还礼,这点在现在也是一样,因为咱们中国人都讲究个礼尚往来,所以这是不能缺少的步骤。

做寿的当天,是过寿者最高兴的日子,也是全家最热闹、最欢乐的时光。此日一早,做寿的老人身穿大红寿服端坐于厅堂,所有的子孙后辈则恭敬地站立于寿堂的两旁。司仪宣布拜寿仪式开始后,儿子媳妇先向老人奉敬上寿,磕头行礼。然后依次轮到女儿女婿、孙儿孙女、侄子外甥,最后是朋友邻里。一般宾客不需向老人行叩拜之礼。祝寿时口中还要说一些表示祝贺的吉利话,如恭喜发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寿健康等等。拜寿过程中得益最多的,是那些年龄幼小、辈份较低的孙儿孙女,因为他们向过寿者磕过头后,便可得到一个红包(或俗称喜包),这也是老人对小辈拜寿的感谢和一份美好的祝福。

在进行祝寿仪式结束后,厨房内要准备将长长的面条放入沸腾的锅中烧煮,等到熟后将其盛碗装盘,端上餐桌供做寿者及所有参加祝寿礼仪活动的亲友们享用。现今,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做寿吃面的习俗都仍然保留在我国的各个地区,不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偏僻的小村镇,每有老人做寿时,家中的亲友仍然要聚集在一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长寿面”,仿佛只有如此才算真正体现做寿的意味。

那为什么做寿时一定要吃长寿面呢?在我国古代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汉武帝有一次与大臣们开玩笑说,人的寿命长短与人中一定也很长。此时东方塑便接口说:“那么彭祖活了800多岁,他的人中一定很长!”此说本是讽刺汉武帝的戏言,但经过长期的流传以后,人们以为人中长,面部长的人寿命就会长。由于面部的“面”与面条的“面”谐音,于是后来人们便普遍以为吃了面条就会使人长寿,所以有了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并且就这样而形成并流传下来。这里大师要说明一下,无论是从面相或是医学方面看,面部的人中处确实能反映出人的健康好坏和长寿与否。

由于做寿吃面的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祈寿的表现,因此伴随着吃面的种种规仪礼数也由此而产生了。譬如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面时,先要用筷子将面条从大碗中挑起到很高的位置,一边口中问道:“长不长?”其它人则应答道:“长。”然后再将面条放入各人碗中。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吃寿面之前,每个人都要将自己碗内的面条挑上几根放入老人的碗中,然后再说一声“添福添寿”之类的吉祥话。吃寿面时,最忌讳的将面条碰断,因为这样人们便会感觉不吉利。有的点法规盛面条时还有不能盛满等等的禁忌,因为“满寿”也是不吉利的。

当然,在做寿的时候不会仅仅只上一碗长寿面,还要在家中或酒店里摆设宴席,悬挂各种寿屏寿幛,亲朋好友要一起开怀痛饮。家中的宴席上,必须放上几样全鸡、全鸭、全鱼之类的上等荤菜,还要点几道具有寿庆意蕴的特色菜,席间所用之酒,也大都要选用一些具有长寿意蕴的的品种,如竹叶青、状元红、人参酒等等,用这些酒的目的是以讨“长寿”的口彩。席间寿星要向各位亲友宾客敬酒致谢,宾客们也要频频举杯向寿星表示祝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祝寿时的礼品千万不要忘记,礼轻情意重,这是很重要的礼仪,不可缺少的。而那些些丰富多彩、各色纷呈的祝寿礼品也会增加那种热烈而活跃的气氛和欢乐且融洽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