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今日启动全球路演,为期一周,并将于9月17日进行IPO定价,9月26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拟筹集高达9.63亿美元。面对100-120亿美元的价格区间,国际投资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国际配售已经超过20倍超额认购。
2.1 扩张:高速增长,继续狂飙
在招股书中,海底捞披露了其经营数据和增长率,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按35.9%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而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在门店方面,2015年海底捞的门店数是112家,2017年末门店数量达到了273家,截至目前,海底捞共有餐厅320家。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海底捞分别开设了36家、32家和98家新餐厅,2018年开店计划提升到180家至220家,这也意味着海底捞在今年的门店数量将逼近500家。
“不差钱”的海底捞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上市?门店的快速扩张是海底捞保持高增长的法宝,而上市募集资金将帮助海底捞加速扩张。而在二线城市贡献了一半收入以后,海底捞将押宝三线城市,三线城市将成为海底捞新的掘金场。
2.2 估值:规模坐镇,百亿不贵
海底捞的基本面数据无疑是出色的,但海底捞IPO定价区间每股14.8-17.8港元,相当于100-120亿美元估值,人民币的估值680亿-820亿,这个估值贵吗?
海底捞2017的净利润是11.9亿人民币,680亿-820亿的估值对应的静态市盈率是57倍-69倍。再来看一下同行的估值,截至9月7日收盘,百胜中国38倍,呷哺呷哺24倍,颐海国际(海底捞供应商)56倍。
但如果往前看海底捞未来的利润,按招股书上数据推算,忽略2018新开店的盈利贡献(海底捞新店达到盈亏平衡开始释放利润的时间通常是3个月以内)全年经营的店有273家店。单店盈利能力方面,2015-2017年的数据分别为366万、671万和676万元,那么2018年净利润保守估计18.4亿是没问题的,按680亿-820亿的估值,对应的静态市盈率是37倍-45倍。
到2019年底, 2019的全年利润贡献的店是(保守估计新开180家)453家,净利润保守估计30.6亿,对应的静态市盈率是22倍-27倍,这个时候估值似乎有点便宜了。这也意味着,现在的IPO定价把未来的两年增长透支了。
保守估计5年内,到2022年,海底捞店面达到1000家的话,即使按照目前的数据,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利润达到60亿以上应该是问题不大的。即使未来不再扩张,10倍PE,600亿市值应该说是一点也不贵的。
未来:扩张、店长团队、食品安全要平衡
海底捞的高增长之下,危机也同样潜伏着。计划在海外和中国三线城市开辟新市场的海底捞表示,除了成本和风险外,不能保证这些市场对餐厅有充足需求,因此新餐厅业绩未必理想。
在长达30页的风险因素罗列中,海底捞列出管理水平下降可能会带来的挑战包括:食物安全及质量一致性;餐厅店长人才库;供应链管理。
3.1 供应链管理:控股上游供应商已上市
供应链管理是海底捞的优势所在。火锅类餐饮本身拥有其他餐饮不具备的优势。餐饮连锁行业因受制于厨师而难以标准化,而无需厨师的火锅行业则正好规避掉这个风险。
火锅质量以及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材的新鲜度和质量。在供应链上,海底捞有颐海国际和蜀海国际所代表的底料和食材供应链加持。负责海底捞底料供应的颐海国际已于2016年在港上市,为海底捞供应食材的蜀海最初依托于中央厨房而设,目前已经单独成立集团,同时作为食材B2B企业向其他餐厅提供原材料,在供应商谈判时也拥有相当话语权。
3.2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成最大隐患
食品安全的把控考验着快速扩张的海底捞,构成最大隐患。
2017年8月,海底捞位于北京的两家餐厅被发现有卫生问题。视频显示厨房有老鼠、洗碗机粘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工人正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随后海底捞发表道歉声明平稳度过了最大的危机。
海底捞不会不知道食品安全对其上市的影响,上市前后定会加大自查力度,但问题依然频发。海底捞的官网上,海底捞每个月都会食品安全检查的处理公告,公告显示,在2018年7月,有15家门店出现了食物过期、发现老鼠、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各种问题,问题被检查出来之后,涉事门店按照规章进行了处罚和整改。
3.3 店长库:人才培养速度决定速度
在自知食品安全决定存亡的情况下,仍在上市前夕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扩张太快。比起广阔的市场来说,人才梯队培养的速度才是决定了海底捞的开店速度。
海底捞有一套独特的管理理念:“连住利益,锁住管理”。
连住利益: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海底捞将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绑定。海底捞不仅仅在给员工的薪酬福利上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而且还采用师徒制模式,激励员工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锁住管理:海底捞虽然给予门店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但核心资源和服务由总部统一来调控。即门店专注经营,总部专注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化合作。
海底捞的店长,一面收入可观,一面压力巨大。
店长除了可以在自己管辖的店上获得相应的业绩提成外,还能在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比自己的店更高比例的业绩提成。有什么样的诱惑,就有什么样的压力。海底捞会对每家餐厅进行评级,分为A、B、C三个等级。而一旦评到C,除了损失相应的提成外,还会遭到处罚。两次被评为C,将会被革除店长职位,其店长的师傅也会遭受连坐惩罚。
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海底捞的扩张显得又稳又快。截至招股书披露日期,海底捞分别有320名现任店长及逾200名后备店长。
但相应的,为了更高的翻台率,员工也可能盲目求快,给食品安全问题埋下隐患。“漏勺挖地沟就是为了快(效率),下水不通了,赶紧找一个东西通一通,为什么?赶紧接待!赶紧把这个事做完。所以比如台面该擦三遍,服务员可能两遍就收了。”
更多的门店,意味着来自食品安全方面更为严峻的考验,和三倍数量的店长团队的支持。想要又快又稳地实现千店目标,海底捞将需要食品安全与店长团队上更多的把控与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