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梅(学名:Camellia sasanqua Thunb.)是山茶科、山茶属小乔木,嫩枝有毛。叶革质,椭圆形,上面发亮,下面褐绿色,网脉不显著;边缘有细锯齿,叶柄稍被残毛。花大小不一,苞片及萼片被柔毛;花瓣阔倒卵形,雄蕊离生,子房被茸毛,蒴果球形,种子褐色,无毛。分布于日本,多栽培,中国有栽培品种。

该种叶似茶,花如梅而得名。茶梅,体态秀丽、叶形雅致、花色艳丽、花期长(自11月初开至翌年3 月),树型娇小、枝条开放、分枝低、易修剪造型,适宜盆栽、庭院、阳台、宾馆等理想的盆栽名花。

小乔木,嫩枝有毛。叶革质,椭圆形,长3-5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有时略圆,上面干后深绿色,发亮,下面褐绿色,无毛,侧脉5-6对,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能见,网脉不显著;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4-6毫米,稍被残毛。

花大小不一,直径4-7厘米;苞及萼片6-7,被柔毛;花瓣6-7片,阔倒卵形,近离生,大小不一,最大的长5厘米,宽6厘米,红色;雄蕊离生,长1.5-2厘米,子房被茸毛,花柱长1-1.3厘米,3深裂几及离部。

蒴果球形,宽1.5-2厘米,1-3室,果爿3裂,种子褐色,无毛。

生长习性:茶梅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荫,忌强光,属半阴性植物;宜生长在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湿润的微酸性土壤,pH值5.5-6为宜。既怕过湿又怕干燥。茶梅较为耐寒,但盆栽一般以不低于-2℃为宜;畏酷热,30℃以上时生长缓慢,最适温度为18-25℃。抗性较强,病虫害少。

繁殖方法:采用单叶短枝扦插法,取材简便,成活率高,效果好。于6月中旬选取当年皮色红棕、腋芽饱满、易于发根的半成熟枝,在单叶和腋芽下留1-2.5厘米剪截成短枝作插穗。把插穗切口用。0.1%高锰酸钾液浸3分钟以消毒,然后,插于经日晒和消毒的河沙掺黄泥的培养土中。

插后浇透水,盆插的花盆放置在阴处,盆面覆盖塑料薄膜,每1-2天浇少量水,严防土壤过湿引起脱叶,50天左右即生根,待第二年4月上旬移盆栽植。

栽培技术:

(忌室温过高)家庭盆栽茶梅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处于半休眠状态,适宜温度为2-10℃。当平均温度超过10℃时,就会促进它的营养生长,从而争夺了正在发育中的花蕾所需的养分,导致其逐渐枯落。

(忌花前施肥)在冬春花蕾发育和开花季节虽需要大量养料。但若花前施肥则往往会把硕大欲开的花蕾“顶”掉,导致僵蕾僵花。因此,盆栽茶梅花冬季入室后一般不要施肥。为了保证花开正常,重点应加强营养生长期的肥水管理,可分春、夏两个阶段施肥。

(忌留蕾过多)有些家庭舍不得剪除过多的花蕾,结果刚进室时花蕾膨大可喜,一段时间后便逐渐枯落。花蕾孕育期特长,有些品种甚至是“十月怀胎”。在孕蕾到开花期间需消耗大量养分,如不及时、大量的疏蕾,就难以保证有足够的养分供后期花蕾发育和开花之需。结果往往培养一年却前功尽弃,不仅连一朵正常花儿也看不到,还会把植株累伤,甚至导致死亡。

(忌勤换位置)有的家庭培养盆花爱变动摆放位置,这样很容易打乱其生长规律,影响生长和正常开花。盆栽茶梅冬季入室后,属于停止营养生长进入花蕾膨胀的半休眠期,更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凉湿环境,最忌讳温度忽高忽低、光照忽强忽弱。尤其是快要开花时,更应引起重视。

主要价值:

茶梅作为一种优良的花灌木,在园林绿化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树形优美、花叶茂盛的茶梅品种,可于庭院和草坪中孤植或对植;较低矮的茶梅可与其它花灌木配置花坛、花境,或作配景材料,植于林缘、角落、墙基等处作点缀装饰。

茶梅姿态丰盈,花朵瑰丽,着花量多,适宜修剪,亦可作基础种植及常绿篱垣材料,开花时可为花篱,落花后又可为绿篱;还可利用自然丘陵地,在有一定庇荫的疏林中建立茶梅专类园,既可充分显示其特色,又能较好地保存种质资源。茶梅也可盆栽,摆放于书房、会场、厅堂、门边、窗台等处,倍添雅趣和异彩。

花语:红色茶梅的花语是清雅、谦让;白色茶梅的花语是理想的爱。

植物文化: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记载:“浅为玉茗深都胜,大日山茶小海红,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所述的“海红”即指茶梅。同时也出现了描写茶梅的诗词,宋代刘仕亨《咏茶梅花》写了茶梅优雅的形象和超逸的气韵:“小院犹寒未暖时,海红花发暮迟迟,半深半浅东风里,好是徐熙带雪枝。”

明代画家陈道复《茶梅》写了茶梅的小巧玲珑:“花开春雪中,态较山茶小。老圃谓茶梅,命名亦端好。”明代高濂《梅花令·茶梅》不仅写了茶梅花的淡粉、微红色,而且写了花形与梅花相似:“花却是,与梅浑”。明代张谦德《瓶花谱》将茶梅列为“六品四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