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又名绵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经常用黄芪配伍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生长习性: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根垂直生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
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种子硬实率可达30%-60%,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
黄芪的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黄芪喜凉爽,耐旱、寒怕热、怕水涝、忌高温。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长,宜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质深厚的壤土为佳。播前结合整地亩施农肥3000-4000kg,磷肥25-30kg,耙耱平整后起垄,垄宽40-45cm,垄高15-20 cm,行距40-45 cm。
种子处理:黄芪种皮坚硬,播后不易发芽,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
也可以种子中播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伤种皮,也能迅速发芽。用70—80%硫酸浸泡种子3—5min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洗净种子后稍干即播种,发芽率达90%以上。
播种: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春播于3—4月份,秋播于10月上中旬。条播,在垄面上开1.5—2 cm浅沟2条,将种子均匀撒入沟里,覆土将种子盖严。随即在两垄沟的沟田灌水,保持土壤湿润。
15天即出苗。平畦种植也可以,但发病较多,根形不如垄栽的好。生产上常用育苗移栽,将直播苗在春季,按20×40 cm的株行距边起边栽,沟深10—15 cm,将苗顺放于沟内,播后覆土,亩用苗1.5万株左右。
栽培管理:间苗定苗。直播的苗高5—7 cm应及时间苗定苗,株距10—15 cm。中耕除草。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并注意向土垄培土,使土垄保持原来的宽度,一般除草2—3次。
追肥。间苗定苗后即进行追肥,亩施人畜粪水1500kg或尿素5kg,施后浇水1次。6月中下旬中耕除草后施堆肥1000kg,磷肥30kg,硫酸铵5kg,混合于垄上开浅沟施于其中,覆土浇水。
病虫防治:主要病害为白粉病,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防。紫纹羽病,为害根部,造成烂根,植株自上而下黄萎最后整株死亡。应拔除病株烧毁,病窝用石灰粉消毒。同时应加强其它虫害防治。
采收加工: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
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300kg左右。为了保护好野生资源应适当限制采刨,采刨季节应在种子成熟落地之后,严禁采挖幼株。为了扩大资源应大力发展种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后保持半野生状态,直到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