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蒾(拉丁学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是忍冬科,荚蒾属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叶纸质,倒卵形,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花冠白色,辐状,花药小,乳白色。果实红色。椭圆状卵圆形,核扁,卵形,5-6月开花,9-11月结果。

荚蒾中国原产种,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地栽盆栽均可,管理粗放。荚蒾韧皮纤维可制绳和人造棉。种子含油10.03-12.91%,可制肥皂和润滑油。果可食,亦可酿酒。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根:辛、涩,凉。祛瘀消肿。用于瘰疬,跌打损伤。祛瘀消肿。

形态特征:荚蒾为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

荚蒾的叶纸质,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1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至钝形或微心形,有时楔形,边缘有牙齿状锯齿,齿端突尖,上面被叉状或简单伏毛,下面被带黄色叉状或簇状毛。

脉上毛尤密,脉腋集聚簇状毛,有带黄色或近无色的透亮腺点,虽脱落仍留有痕迹,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8对,直达齿端,上面凹陷,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5-)10-15毫米;无托叶。

荚蒾是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生于具1对叶的短枝之顶,直径4-10厘米,果时毛多少脱落,总花梗长1-2(-3)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萼和花冠外面均有簇状糙毛;

萼筒狭筒状,长约1毫米,有暗红色微细腺点,萼齿卵形;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5毫米,裂片圆卵形;雄蕊明显高出花冠,花药小,乳白色,宽椭圆形;花柱高出萼齿。荚蒾花期5-6月。荚蒾果熟期9-11月。

长习性:荚蒾为温带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也耐阴,耐寒,对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地栽、盆栽均可,管理可以粗放。产中国河北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保山)。

荚蒾的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荚蒾果实为核果,外果皮和内果皮肉质,果核多呈压扁状,内果皮木质,坚韧,黄色至灰褐色,内含有一粒种子。果核与种皮不易分离,种皮膜质,种胚被坚实的硬肉质或嚼烂状具有韧性的胚乳包围。

其种胚位于胚乳尖端内,一般未发育完全,随着成熟逐渐长成形。秋冬采种,种子具休眠期,荚蒾种子休眠一般采用冷暖层积交替处理来打破种子的休眠。由于荚蒾种子的胚在果实成熟时还未完全成熟而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

在种子胚发育和萌发发生前一般需要温层积处理(≥15℃)或者冷层积处理(≤10℃),或者两种处理交替使用。Gierbach(1937)将胚根已萌发的种子置于10℃下分别放置两个半月和4个月后发现种子上胚轴萌发率分别为61%和81%。解除休眠于翌年春播种。

香荚蒾的种植方法及后期养护

香荚蒾收种:香荚蒾果实成熟后容易脱落导致采集不到种子,所以在8月初要注意观察,果实成熟后要及时采摘,采收果实后挖出种子,浸泡3天左右,冲去果肉及杂质,捞出种子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再用筛子筛除果皮等杂质,将干净种子装袋入库,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储存,待播种期的到来。

香荚蒾整地:在播种前需要整地,打理好地块,拔掉杂草,检出石头等杂物,刨地松土,可条施基肥,基肥可以选择厩肥、堆肥、家畜粪等,然后覆土,平整地块。施入适量硫酸亚铁粉,磷钾肥,有机磷杀虫剂。

香荚蒾种植:香荚蒾适合秋播,因为这样既省时又省工,在10月下旬播种,播种后灌透1次水就可以。播种前用硫酸铜溶液浸种6~8小时,然后用清水清洗,稍晾干后即可播种,来年春天香荚蒾出苗整齐,苗壮。

香荚蒾后期养护:为保证香荚蒾生长所需,要及时追肥,第1次追肥一般在春季开始生长的时候,第2次追肥宜在开花之前,第3次追肥在开花之后。追肥适宜可以用粪干、粪水以及饼肥等农家肥。

当然,化学肥料也可以,不过施用时注意浓度,防止烧苗。在生长期间,注意病虫灾害,常见的主要是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龟子等,用一定浓度的乐果等杀虫剂加水稀释,浇灌苗木根部防治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