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学名(Belamcanda chinensis (L.) Redouté),多年生直立草本。别名:乌扇、乌蒲、夜干、乌翣、乌吹、草姜,为鸢尾科植物射干的根茎。苦,寒,有毒,入肺、肝经。为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解毒利咽,清热化痰,散热消结的作用。主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痰涎壅盛,瘰疬结核,疟母,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形态特征:射干的花序顶生,叉状分枝,每分枝的顶端聚生有数朵花;花梗细,长约1.5厘米;花梗及花序的分枝处均包有膜质的苞片,苞片披针形或卵圆形;花橙红色,散生紫褐色的斑点,直径4~5厘米;

花被裂片6,2轮排列,外轮花被裂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约2.5厘米,宽约1厘米,顶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内轮较外轮花被裂片略短而狭;雄蕊3,长1.8~2厘米。

着生于外花被裂片的基部,花药条形,外向开裂,花丝近圆柱形,基部稍扁而宽;花柱上部稍扁,顶端3裂,裂片边缘略向外卷,有细而短的毛,子房下位,倒卵形,3室,中轴胎座,胚珠多数。射干的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长习性:射干生于林缘或山坡草地,大部分生于海拔较低的地方,但在西南山区,海拔2000~2200米处也可生长。射干喜温暖和阳光,耐干旱和寒冷,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旱地均能栽培,以肥沃疏松。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中性壤土或微碱性适宜,忌低洼地和盐碱地。

射干的繁殖方式:射干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的生产周期长,但繁殖系数高;根茎繁殖的收获早、见效快,但繁殖系数低,长期栽种还会导致种质退化。故生产上宜用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多采用根茎繁殖,因为繁殖的快,也可用种子繁殖。

种子繁殖

采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当果壳变黄色将要裂口时,连果柄剪下,置于室内通风处晾干后脱粒。

种子特性及催芽处理:采后的种子切勿曝晒,否则增加种皮的坚硬性。射干种子具有后熟性,必须在低温湿润条件下才能完成生理后熟。春播的种子须进行低温处理才能萌发。

方法是:秋天采收的种子混拌3倍的湿沙,挖坑埋于室外,坑的大小深浅依种量多少而定,保持湿润,不让受冻,翌春挖出播种。秋播的种子须用40~50℃温水浸泡24小时,然后阴干播种。

播种:射干种子繁殖采用直播和育苗移栽均可,播种时期因露地和地膜覆盖而有所不同。露地直播者,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秋播在9~10月。一般采用沟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株行距为25厘米×30厘米开沟定穴。

沟深5厘米左右,沟底要平整、疏松,在每穴内施入土杂肥,盖细土约2厘米厚,然后播入催过芽的种子5~6粒。播后覆土压实,适量浇水,盖草保湿保温,亩用种量2~3千克,播后20天左右即可出苗。

露地育苗移栽者,春播在3月进行,秋播在9~10月,播前先将畦面浇透水,水渗干后,按行距20厘米横向开沟,深6厘米,播幅宽10厘米,然后,将催芽籽均匀地播入沟内,覆盖拌有土杂肥的细土厚5厘米。

或将事先备好的种子撒播入苗床,覆盖5~6厘米厚的细肥土即可。播后稍加镇压,盖草保湿保温,亩用种量8~10千克。为使射干播种当年延长生长期,可利用塑料小拱棚增温,能早播早出苗。

用塑料小拱棚育苗可于1月上、中旬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先将混沙贮藏裂口的种子播入苗床覆上一层薄土后,每天早晚各喷洒1次温水,1星期左右便可出苗。出苗后加强肥水管理,到3月中、下旬就可定植于大田。

根茎繁殖:在1月下旬,将作种用的射干挖出,选生长健壮、鲜黄色、无病虫害的根茎,按每2~3个芽和部分须根切成4厘米长的根段(适当修剪过长的须根,便于栽植成活),待切口愈合后,将种根茎在浓度为百万分之五十的ABT4号生根粉溶液中浸泡3小时后栽植。

这样可促使根茎上的休眠芽萌发和提早出苗。据试验证明,凡经处理的种根茎,和未处理的比较,出苗提早10天,根茎芽出苗率提高30%。栽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株距20~25厘米挖穴,深15厘米,穴底要平整,挖松底土,在开好的栽种穴内施入拌好的细土。

然后每穴栽种1~2段种根,随即盖上6~7厘米厚的细土,稍压紧并浇透水(最好施腐熟人畜粪尿水),再覆细土与畦面平,随即覆盖地膜,50天左右便可出苗。此时要及时破膜放苗,防高温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