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薯是豆科,豆薯属草质缠绕藤本植物,根块状,纺锤形或扁球形,肉质。羽状复叶;托叶线状披针形,小叶菱形或卵形,裂片小,急尖,总状花序,小苞片刚毛状,早落;花冠浅紫色或淡红色,旗瓣近圆形,翼瓣镰刀形,花柱弯曲,荚果带形,扁平,种子近方形,扁平。8月开花,11月结果。

原分布在热带美洲,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有分布;湖南和湖北等地均有栽培。豆薯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抗逆性强,耐旱、耐涝、耐瘠等特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为宜。豆薯块根可生食或熟食;种子含鱼藤酮可作杀虫剂,防治蚜虫有效。

豆薯的形态特征:粗壮、缠绕、草质藤本,稍被毛,有时基部稍木质。根块状,纺锤形或扁球形,一般直径在20-30厘米左右,肉质。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线状披针形,长5-11毫米;小托叶锥状,长约4毫米;

小叶菱形或卵形,长4-18厘米,宽4-20厘米,中部以上不规则浅裂,裂片小,急尖,侧生小叶的两侧极不等,仅下面微被毛。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每节有花3-5朵;小苞片刚毛状,早落;

萼长9-11毫米,被紧贴的长硬毛;花冠浅紫色或淡红色,旗瓣近圆形,长15-20毫米,中央近基部处有一黄绿色斑块及2枚胼胝状附属物。瓣柄以上有2枚半圆形、直立的耳,翼瓣镰刀形,基部具线形、向下的长耳,龙骨瓣近镰刀形,长1.5-2厘米;

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子房被浅黄色长硬毛,花柱弯曲,柱头位于顶端以下的腹面。荚果带形,长7.5-13厘米,宽12-15毫米,扁平,被细长糙伏毛;种子每荚8-10颗,近方形,长和宽5-10毫米,扁平。花期8月,果期11月。

豆薯的生态习性:豆薯喜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性喜高温、不耐寒。生长适温20-30℃,肉质根膨大期适温20-25℃,开花结籽要求高温,种子需7-8个月才能成熟。根系发达,具有抗逆性强,耐旱、耐涝、耐瘠等特点。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表土深厚、高燥具有中等肥力的砂壤土为宜。粘土则块根发育不良,外皮粗糙,纤维多。块根生长需适当的氮肥和较多的磷钾肥,过多氮肥常引起蔓叶徒长,肉质根不易肥大。

豆薯的繁殖方式

催芽:豆薯种子坚硬,干籽播种发芽慢而不整齐,生产上多采用催芽播种。催芽前应精选种子,选老熟、饱满而新鲜的作种。催芽时先浸种10-12小时,吸水膨胀后放在25-28℃的温箱中催芽,每天取出漂洗1次,经4-5天选已萌芽的种子播种,分2-3次播完。

播种:由于豆薯生长期长,应尽量争取早播,四川攀西地区无霜期长,一般早熟品种在3月份播种,晚熟品种4-6月播种。豆薯一般用直播,播种方式可分为爬地栽培及支架栽培两种。爬地栽培一般行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播种子1-2粒,每亩可种3000株,用种量为2千克左右;

支架栽培采用深沟高畦,畦高20-25厘米,沟宽50厘米,畦面90厘米,每畦栽2行,行间距50厘米,株距33厘米,每穴放种子3-4粒,每亩用种量为2.5-3千克,播后盖土2-3厘米,播后15天即可出苗。

豆薯的栽培技术

间苗补苗:播种后15天幼苗出土,第一对基生叶出现后进行间苗、补苗,每穴留苗1-2株,最后定苗1株。补苗要及时,应选择阴天将幼苗带土团移栽。

中耕除草:在苗高7厘米至侧藤铺地之前抓紧中耕除草,中耕宜浅,切忌伤根,中耕时可培土4-7厘米,以免肉质根暴露土外,色泽变绿,品质变劣,但也切忌培土过深,块根易呈长形。

水肥管理:苗期要及时松土和追肥,每松一次土,浇一次人粪尿,促其早发,到6月上中旬块根膨大时重施一次追肥。如遇天旱,要注意浇水;若遇大雨应及时排水,若出现田中渍水,容易导致豆薯皮色呈褐色或块根腐烂,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打花摘心:豆薯在5-6节开始抽花序,其后随着蔓的伸长,几乎每节生花序,如任其开花,则结荚累累徒费养分,根部不易肥大。故除欲留种子者而外,一见花序发生,应立即剪去,保留其叶片,以进行光合作用,大至分2-3次进行;在主蔓18-24叶时摘心,摘心后,蔓停止生长。

整枝搭架:当豆薯苗长至30厘米高时,每穴插小山竹或棉秆1根,搭成人字架,将相邻的豆薯苗扎在一起让藤爬上架。

豆薯的作用用途:豆薯种子含鱼藤酮可作杀虫剂,防治蚜虫有效。豆薯食用部分为肥大的块根,其皮薄而韧、肉质洁白、嫩脆、香甜多汁,食用无渣,且略带豆腥味,生食或熟食后具有生津止渴、清凉去热、解酒毒、降血压等功效。

豆薯的病害防治

菌核病:主要为害豆薯的幼苗茎基部以及成株。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或茎基部腐烂。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30%的灰核杀星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0%异菌·多菌灵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40%的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病毒病:主要为害豆薯的叶片。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防治方法:可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6%胺鲜酯水剂2000倍液或1.45%病毒必克500倍液喷雾防治。

虫害:地上害虫(主要有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豆卷叶螟):主要为害豆薯的叶片。防治方法:可于低龄幼虫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5000倍液、虫螨腈1500倍液进行喷杀。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蚯蚓等):主要为害豆薯的块根。防治方法:可分别于主蔓摘心后和块根膨大初期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