蕺菜,名医别录)鱼腥草(本草纲目)、狗贴耳(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侧耳根(四川、云南、贵州)。腥臭草本植物,有异味。叶片心形,托叶下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在枝顶端与叶互生,花小,两性,总苞片白色,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子房上位。蕺菜的蒴果卵圆形,花果期5~10月。
阴性植物,怕强光,喜温暖潮湿环境,较耐寒,-15℃可越冬,忌干旱,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农田常见杂草,生果园、茶园、路埂等。产区:陕西、甘肃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蕺菜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嫩根茎可食,中国西南地区人民常作蔬菜或调味品。
形态特征:蕺菜的叶薄纸质,有腺点,背面尤甚,卵形或阔卵形,长4~10厘米,宽2.5~6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有时除叶脉被毛外余均无毛,背面常呈紫红色; 叶脉5~7条,全部基出或最内1对离基约5毫米从中脉发出。
如为7脉时,则最外l对很纤细或不明显;叶柄长1~3.5厘米,无毛;托叶膜质,长1~2.5厘米,顶端钝,下部与叶柄合生而成长8-20毫米的鞘,且常有缘毛,基部扩大,略抱茎。
蕺菜的花序长约2厘米,宽5~6毫米;总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15毫米,宽5~7毫米,顶端钝圆;雄蕊长于子房,花丝长为花药的3倍。蒴果长2~3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蕺菜的花期4~7月。
生长习性:蕺菜生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蕺菜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地下茎越冬,-5~0℃时地下茎一般不会冻死,气温在12℃时地下茎生长并可出苗,生长前期要求16~20℃,地下茎成熟期要求20~25℃。
蕺菜植物喜湿耐涝,要求土壤潮湿,田间持水量为75%~80%。土壤微酸pH6.5~7。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砂壤土、砂土为好,但黏性土也能生长。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施磷钾肥,在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地下茎生长粗壮。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弱光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
蕺菜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蕺菜茎叶均有鱼腥味,很少有虫害。病害有白绢病和叶斑病等。防治方法:合理轮作,以水旱轮作为好;选择排灌方便、疏松肥沃土壤;严格选种,提出病种茎。加强添加管理,连阴雨季注意排水,天旱注意灌水;发病初期用代森锰锌、百菌洁、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喷洒或灌根防治。
杂草防治: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合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合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行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多数地方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芽)后1~3天内,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剂60克,兑水40~50千克,均匀喷雾,施药时田板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
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行补除。如以稗草、千金子为主的田块,在杂草3~5叶期,可用10%千金乳剂50毫升加水30千克斤,用针对法进行茎叶喷雾。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剂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兑水30千克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剂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剂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蕺菜的文化背景
现代研究:载蕺菜以无性繁殖为主,也有有性繁殖,其种子萌发率约20%。通常,当某一类群部分或全部放弃有性生殖以后,则整个类群的多态现象将大大增加。
这一现象存在于许多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的植物中,如竹子(李秀兰等,2001)、半夏属(李名旺等,1997)、猕猴桃属(熊治廷等,1988)和薯蓣属(秦慧珍等,1985)。研究结果表明:
蕺菜种内染色体数目不恒定,具有多种不同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也与蕺菜长期以来主要靠无性繁殖有关。一方面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可通过无性繁殖固定下来;另一方面,由于外界环境等影响。
可能会导致部分未减数配子出现,从而产生部分多倍体植株并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下来,不同倍性植株间进一步杂交也许会产生更多的染色体数目不尽相同的整倍体和非整倍体植株,个别能存活的植株也可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下来。
此外,试验还发现,蕺菜在其花粉粒形成过程中,尤其是在其未成熟花粉粒发育早期,比较普遍地存在核穿壁或称细胞融合现象。关于细胞融合现象,自Gates(1911)在月见草属植物中发现以来,在许多植物中已有报道。
不同学者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所不同。其中,Thakur(1978)认为细胞融合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染色体极端丢失的配子是致死的,不能存活;另一种是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的配子可能会成活而产生非整倍体,如整个染色质都转移到另一个细胞中,受体细胞就可能变成多倍体。
Yen等(1993,1994)、Sun等(1993)和罗明诚等(1992)的研究均认为花粉母细胞的细胞融合将可能导致后代中同源异源多倍体的出现,同源异源多倍体中所含的各种染色体倍数可能不一定相同,而且还可形成非整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