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形态特征: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150(~20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

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

顶生总状花序长6~10(~25)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10)毫米,宽0.5~0.8(~2)毫米;

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1~2(~2.5)毫米,通常拳卷;

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9~10月开花。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海拔2000米左右均可栽培,不退化。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栽培。阳光充足的高平地种植,前茬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为好。忌连作,否则品种退化,选向阳较脊薄的沙壤土育种为好,块根健壮,支根细,作种栽。植株生长良好,少病害,产量高,质量好。

植物文化: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

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

乌头的种植技术

土壤:在种植乌头草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土壤,这是打好基础的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最好是选择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壤,这种土壤的排水性以及透气性都比较好,能够让植株更好的吸收养分,也不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

消毒:在选择好乌头草的基质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消毒,以免当中有病虫害潜伏。在消毒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打散然后放在太阳下暴晒来进行消毒,也可以把它放到锅里炒热,这样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种子催发:在消毒完基质之后,我们还需要对种子进行催发。我们可以将乌头草的种子放入温水当中浸泡12-24个小时,等到种子开始吸水膨胀的时候将其取出播种就可以了,这样能够让种子更加快速的发芽。

基肥:在种植乌头草的时候,首先要在土壤当中施入适量的基肥,然后将种子均匀的播撒在土面上,播撒完后在上面覆上1-2cm的土壤就可以浇水了,浇水的时候最好不要直接用水壶浇,因为乌头草的种子较小,这样很容易将其冲走。浇水时我们可以将花盆放入水中,让水慢慢的浸上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