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顶兰的植物体高大,假鳞茎圆锥形,叶2––6 枚,互生于假鳞茎的上部,长圆状披针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或叶腋发出,直立,圆柱形, 长达l米,粗约1厘米,疏生数枚大型的鳞片状鞘,无毛;

总状花序具多数花,花大,美丽,背面白色,内面暗赭色或棕色,直径7––10厘米, 花期3––6月,产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海 南、广西、云南、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700—1800米的林缘、沟谷或溪边 阴湿处。广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大洋洲。

鹤顶兰(Phaius tancarvilleae(L’Hér.) Bl.)为兰科多年生常绿地生草本。有名千鹤兰。植株大型,高70~80cm;假鳞茎圆锥状,粗短肥厚、肉质,被鞘;叶2~6枚,互生,阔长圆状披针形,长30~80厘米,宽6~12厘米,纸质,具纵向折扇状脉。

总状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或叶腋抽出,粗壮直立,高达60~110 cm,着花10朵~30余朵,花大,美丽,直径7~10cm,背面白色,内面暗赭色或棕红色;唇瓣管状,富有特色,背面白色带茄紫色的先端,内面茄紫色带白色条纹。花期春末夏初。

鹤顶兰广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及大洋洲地区。除我国华南地区各省及云南、西藏东南部均有分布以外,在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甚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等地的丛林中都能看到其鲜艳的花朵。性喜温暖、湿润、半荫蔽的气候,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忌干旱,忌瘠薄,轻耐寒冷,生长适温为18~25℃。

生长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半荫蔽的气候,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土壤,忌干旱,忌瘠薄,轻耐寒冷,生长适温为18-25℃。冬季相对休眠,保持盆土微潮,不宜浇水太多。

越冬温度应在6℃以上比较耐寒,冬季室温10度以上就不会受害。有时叶片受冻后可将叶片剪除,温度适宜时假鳞茎可以正常长出新叶并开花。

鹤顶兰的养殖方法

栽种:盆栽基质可用4份腐殖土、1份河沙或直接用碎苔藓或泥炭土3份、沙或碎苔藓1份;于春季新芽萌发之前换盆或换土;盆栽时盆下部1/4-1/3填充粗颗粒状的碎砖块、碎瓦片,以利盆土排水和透气;

盆栽也可用园土、砂和腐叶土各1份混合使用,并施粪干或豆饼作基肥。把有新芽的假鳞茎一面向着盆沿,并留出生长2-3年的位置,栽种深度以使假鳞茎的下部1厘米左右埋入土中为宜。

施肥:由于该植物枝叶茂盛,生长势较强,需肥量比较多,除在培养土中添加部分基肥外,在生长旺盛期,应每2-3周追施一次液体肥料,秋末气温降低后停止施肥。

浇水: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夏季除保持盆土湿润外,还要经常周围喷水,以提高空气湿度。花后,植株有一个休眠阶段,此时,要适当控水,不要太潮。

光温:温光调控。春夏秋之季可遮光50%左右;冬季不遮光或少遮光;在家庭室内可放在靠近向阳的窗子附近,最好每日有2-3小时的直射光;露地栽植射阳光有害,因其叶片较薄,会因日灼而变成褐色;夏天应盖遮阳网适当遮光;

通常在中温或高温温室越冬,夜间最低温度在12℃以上;但据介绍栽培最普及的大花鹤顶兰抗寒能力较强,可短期忍受4℃左右的低温。休眠后,新芽萌发,可每月施2-3次15%的饼肥水。10月下旬入室后,要保持5℃以上的温度和较好的光照,温室内温度保持12℃左右,则2-3月开花。

病虫防治

鞘锈菌:通常在叶的上下表面,较少在茎上出现凸起的小疱,内含黄色、橙色、锈色或甚至紫黑色的粉状孢子。锈病并不致命,叶亦不至死亡,但使植株生长衰弱。防治方法除剪去病叶外,可用65%代森锌粉剂500-600倍液或含铜杀菌剂喷洒。

白绢病:多发生于霉雨季节。初发病时、叶基布满白色茵丝.导致根茎腐烂。防治方法:去掉带菌盆土,撒上五氯硝基苯粉剂或石灰。根治方法:注意通风透光,盆土排水良好。严重的病株要烧毁。

炭疽病:终年都有,高温多雨季节更为猖撅,而以建兰感染尤多。病斑先从叶尖向根茎处延伸,初为褐色,然后逐渐扩大增多,出现许多干黑点,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除积极改菩环境条件外,在发病期内,可先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喷治,每7-10天一次;然后再辅以1%等量式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3-5次。

介壳虫:俗称“兰虱”。在高温多湿、空气流动不畅的情况下,繁殖最快。可于孵化期内用1%氧化乐果或1500倍50%马拉硫磺喷治。如盆数不多,亦可人工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