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古称饶州、信州,为江西省下辖市(地级),上饶东联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处于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区交汇处。自古就有“上乘富饶、生态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名山胜迹众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游胜地,历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观光游记、诗词歌咏数不胜数。境内拥有丰富的山水景观、红色革命遗址和古色文化遗存。
上饶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浙商投资城市”、“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中国最佳闽商投资城市”、“江西省区域发展的四个重点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地理环境
上饶市地貌以丘陵为主,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纬27º48´~29º42´,东经116º13´~118º29´之间,属内陆区域。地形为南东高、北西低,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且多呈东北-西南走向。上饶全境东西宽210千米,南北长194千米。土地总面积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积2342平方千米,丘陵区面积14436平方千米,平原区面积6013平方千米,分别占上饶市总面积的10.27%、63.34%和26.39%。上饶市气候温湿,属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6.7℃至18.3℃之间,年均日照时数1781至2098小时,年均无霜期251至274天。
经济
上饶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主要经济来源呈现出农、工、商三足鼎立之势。农业,以产粮著称于世;工业,铜在历史上闪光;商业,因交通称便繁荣于吴楚之间。解放后,上饶在经济上发生了大的变化:工农业产值在提高,工农业比重在变化,商业在日益繁荣。解放初,上饶工农业总产值仅14328万元。至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为1265.4亿元,增长11.5%。1953-1990年,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2.6%,农业平均每年增长4.2%。1986-1990年,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3.3%。农业平均每年增长4%。在工、农业产值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比重也在发生激剧的变化。1949年工农业比重是14:86;1990年是61:39;2012年三大产业比重为15.2:52.4:32.4。上饶属农业大区,区境因处赣东北中低山区和丘陵区东南部,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东部。河谷平原和丘陵谷地的水稻土、湖滨平原的草甸土,全属农业土壤。区内农业由来已久,远在秦汉时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历来是全国全省重要的商品粮、棉、油、鱼、猪基地。南北朝时,境内产一种优质大米,“代代耕食,岁岁纳贡”,因而得名“万年贡米”。上饶市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茶叶、油料(油菜、芝麻、花生)、蔬菜、瓜果为大宗。
交通
上饶市公路密度为69.66公里/百平方公里,上饶市乡镇通公路率达100%,通水泥(油)路率达92.3%;行政村通公路比率达87.8%,通水泥(油)路比率达50.2%,构建了“三横二纵三斜”的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了环鄱阳湖较高等级公路交通圈和上饶两小时经济圈。境内另有在建的景婺黄(常)高速公路113.5公里、景鹰高速公路92.77公里、上饶至武夷山高速公路52.966公里。南昌至德兴高速公路206.516公里、上饶至德兴高速公路61.2公里。
旅游
上饶拥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弋阳龟峰;睡美人——灵山;市内有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的云碧阁为市区内最高点,可俯瞰信江及市景;西部的鄱阳湖,碧波浩瀚、风光旖旎,建有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上饶市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正式1个,试点4个)(2016年1月数据)、省级湿地公园6个(2015年3月数据);世界地质公园1个,世界地质公园组成部分1个(2012年9月数据);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自然遗产组成部分1个(2010年8月数据);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组成部分1个(2017年7月数据);国家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19个(2015年12月数据);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3个(2017年2月数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7处(2013年5月数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2014年12月数据)。市中心城区建有各类公园、小游园30多个(2015年12月数据)。2015年度江西省游客满意度调查成果发布,上饶居第一位2016年,上饶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