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隶属于安徽省,简称“蕲”,别称蕲城、宿城。是“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成员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门。
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年间,因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号称云都,拥有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是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5大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
截至2017年,宿州市下辖1区、4县,常住总人口559.9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12.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78.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2:38.0:42.8。人均生产总值24270元(折合3654美元)。
宿州市是安徽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质量之光”年度质量魅力城市。宿州有新汴河、五柳风景区、宿州三角洲公园、闵子骞祠、乐天园、宿州古城墙等旅游景点,有闵子骞、子张、齐白石、刘伶、嵇康、嵇绍等历史名人。
地理环境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襟连沿海,背倚中原,素有安徽省北大门之称。东至东北与江苏省宿迁、徐州接壤,西至西北与河南省商丘、山东省菏泽毗邻,南与安徽省蚌埠、淮北相连。介于东经116°09′—118°10′、北纬33°18′—34°38′之间,总面积9787平方千米。宿州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中朝准地台区的淮北盆地一穹隆分区。丘陵地区基岩局部出露,岩性以寒武、奥陶、震旦纪白云质灰岩为主。宿州市位于淮北平原中部,地貌要素的差异较大,大体上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三大类型。宿州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降雨适中,但往往因为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宿州市属淮河流域,全市有主要河道70多条,分别属于黄河、淮河水系。
经济
2016年,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5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0.2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512.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578.8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2:38.0:42.8。人均生产总值24270元(折合3654美元),增加1855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5871元/人,增加2730元/人。
交通
宿州市境内连霍高速、泗许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徐明高速公路等纵横贯穿。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呈“十”字状贯穿宿州全境,宿淮铁路于2014年12月10日通车运行,京沪高速铁路经过宿州市,并设有车站。徐淮宿城际铁路也在稳步推进设中,为日后宿州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快捷的交通。宿州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市区域内有浍河、新汴河、沱河、萧濉新河等河流。
人文历史
坠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安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坠子戏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化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埇桥马戏的前身是始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杂技,清末年已颇具规模。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名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因为活动中心在安徽萧县龙城镇,故称“龙城画派”。萧县汉画像石的大量出土,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
旅游
截至2016年1月,宿州有33处自然景观,163处人文景观。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A级景区12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级3家。